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

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

 

1. 前言

本文旨在整理在1999年至今获政府批准增建和搬迁的华小建校进展概况,和董总在增建华小及与其相关课题的一贯立场。

 

2. 政府批准增建和搬迁的华小

1999-2008年,政府批准增建16所华小,其中15所已竣工启用,还有1所在2008年大选前获准增建的加影新城华小,仍在兴建中,预计在2017年启用。2008年大选后至今,政府没有批准增建华小。

表1:1999-2008年获政府批准增建的华小数目及建校进展

批准时期

批准数目

完成数目

未完成数目

1999年大选前

5

5

0

2008年大选前

6

5

1

非大选时期(1999-2008年)

5

5

0

2008年大选后至今

0

0

0

合计

16

15

1

资料来源:董总整理。
注:

  1. 1999年大选,政府批准增建5所华小,即雪兰莪州的八打灵培才华小二校(2001年启用)、首都镇康乐华小二校(2005年启用)、帝沙再也华小二校(2006年启用)、安邦华小二校(2008年启用),吉隆坡甲洞华小三校(2007年启用)。同时,政府也批准兴建1所华小的分校(不是增建华小),即彭亨州关丹中菁华小分校(2013年启用,目前在申请为行政独立的新学校)。
  2. 2008年大选,政府批准增建6所华小,即柔佛州新山百万镇培华华小二校(2016年启用)、吉隆坡旺沙马珠华小(2015年启用),雪兰莪州的万挠哥打爱美乐华小(2012年启用)、沙登岭华小(2015年启用)、双溪龙华小(2016年启用)、加影新城华小(预计在2017年启用)。
  3. 在1999-2008年非大选时期,政府批准增建4所华小,即柔佛州的柔佛再也华小(2001年启用)、大古来华小(2001年启用),砂拉越州美里杜丹中华华小(2007年启用),雪兰莪州布特拉高原敦陈修信华小(2013年启用)。此外,在宏愿学校计划下兴建的“首邦市敦陈祯禄华小”(2002年启用),被教育部纳入华小学校统计。
  4. 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在2016年11月20日文告,把迁校的柔佛州古来华小二校和永平华小二校,当成是“全新华小”/“增建华小”,且遗漏1所增建的大古来华小。古来华小二校和永平华小二校分别在1999年大选前和2006年获准迁校,不是增建的华小,两者新迁校园都在2012年启用。大古来华小是在1999年7月获准增建的华小,在2001年启用。

此外,在1999年大选获准兴建的彭亨州关丹中菁华小分校已在2013年启用,目前在申请成为行政独立的新学校。

另外,有2所华小的分校,获准成为行政独立的新学校,即砂拉越州民都鲁中华公学分校在2008年获准成为民都鲁中华华小二校,吉兰丹州话望生华小布赖分校在2011年获准成为话望生布赖新村华小。

1999-2013年,政府批准搬迁85所华小,其中76所已经启用,9所未启用。在该9所未启用的迁校华小,有3所预计将在2017年启用(赛城联合华小、乌雪县叻思华小、古来太子城培正华小)。

表2:1999-2013年获政府批准搬迁的华小数目及建校进展

批准时期

批准数目

完成数目

未完成数目

1999年大选

12

12

0

2004年大选

17

14

3

2008年大选

13

12

1

非大选时期(1999-2013年)

43

38

5

合计

85

76

9

资料来源:董总整理。

表3:1999-2013年获政府批准搬迁但未启用的华小

未启用的迁校华小

备注

1. 霹雳州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 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2014年停办。迁至赛城,预计2017年启用。
2. 霹雳州务边培民华小 2003年停办。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计划迁至金宝,无土地迁校,未动工兴建。
3. 柔佛州昔加末中央华小 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无土地迁校,未动工兴建。
4. 雪兰莪州呀吃18哩中华华小 2008年大选前获准迁校。迁至安邦班登区福全山庄。面对校地纠纷,未动工兴建
5. 雪兰莪州乌雪县叻思华小 2007年2月获准迁校,预计2017年启用。
6. 砂拉越州马鲁帝侨南华小 2008年12月获准迁校。2014年停办。迁至美里东姑村,兴建中。
7. 森美兰州乌鲁干中园丘华小 计划迁至芙蓉绿峰岭,已有校地,未动工兴建。
8. 柔佛州边加兰培正华小 2013年获准迁校。迁至古来太子城,预计2017年启用。
9. 吉打州马佬巴林园培智华小 2013年7月获准迁校。迁至双溪大年,预计2017年8月完成建校工程。

资料来源:董总整理。

3. 各源流小学的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和发展拨款

在1970-2016年,随着学生人数增长,国小相应的增加了1600所。这期间,华小学生增加,虽然政府有批准增建少许华小,但整体上华小减少49所,而淡小也减少133所。

表4:1970年至2016年全国各源流小学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年份

国小

华小

淡小

学校数量

学生人数

学校数量

学生人数

学校数量

学生人数

1970

4,277

1,046,513

1,346

439,681

657

79,278

1980

4,519

1,353,319

1,312

581,696

583

73,958

1990

4,994

1,770,004

1,290

581,082

544

96,120

1999

5,313

2,195,029

1,284

609,673

527

91,085

2000

5,379

2,216,641

1,284

622,820

526

90,280

2001

5,466

2,209,736

1,285

616,402

526

88,810

2002

5,564

2,246,492

1,285

632,180

527

90,502

2003

5,655

2,265,485

1,287

636,783

528

92,699

2004

5,713

2,300,093

1,288

647,647

528

95,374

2005

5,756

2,304,378

1,287

642,914

525

97,104

2006

5,774

2,298,808

1,288

636,124

523

100,142

2007

5,781

2,286,328

1,289

643,679

523

103,284

2008

5,785

2,401,335

1,290

639,086

523

108,279

2009

5,795

2,368,562

1,292

627,699

523

109,086

2010

5,826

2,180,564

1,291

604,604

523

104,962

2011

5,848

2,150,139

1,291

598,488

523

102,642

2012

5,859

2,106,603

1,294

591,121

523

97,884

2013

5,865

2,069,109

1,293

564,510

523

92,934

2014

5,867

2,044,624

1,295

559,157

523

88,880

2015

5,872

2,034,817

1,295

550,519

524

85,473

2016

5,877

2,039,229

1,297

542,406

524

83,343

1970-2016
(增减)

+1,600

+992,716

-49

+102,725

-133

+4,065

资料来源:1970-2015年数据原自马来西亚教育部统计报告。
2016年数据来源自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2016年11月26日文告。经调整全国华小数量=1298(魏家祥文告统计数据)-2(古来华小二校和永平华小二校,这2所华小是迁校,不是增建华小)+1(大古来华小,这是增建华小)=1297。

政府在各大马计划根据需求大量增建国小,然而却没有根据需求相应的增建足够的华小。

 

表5:第6至第11大马计划下全国各源流小学发展拨款(1991-2020年)

大马计划

事项

国小

华小

淡小

总数

第6大马计划
(1991-1995年)

拨款(RM)

1,133,076,000
(89.72%)

102,726,000
(8.14%)

27,042,000
(2.14%)

1,262,844,000
(100%)

学生人数
(1991年)

1,845,400
(72.98%)

583,218
(23.07%)

99,876
(3.95%)

2,528,494
(100%)

第7大马计划
(1996-2000年)

拨款(RM)

1,027,167,000
(96.54%)

25,970,000
(2.44%)

10,902,000
(1.02%)

1,064,039,000
(100%)

学生人数
(1996年)

2,128,227
(75.30%)

595,451
(21.07%)

102,679
(3.63%)

2,826,357
(100%)

第8大马计划
(2001-2005年)

拨款(RM)

4,708,800,000
(96.10%)

133,600,000
(2.73%)

57,600,000
(1.17%)

4,900,000,000
(100%)

学生人数
(2001年)

2,236,428
(76.04%)

615,688
(20.93%)

89,040
(3.03%)

2,914,156
(100%)

第9大马计划
(2006-2010年)

拨款(RM)

4,598,120,000
(95.06%)

174,340,000
(3.60%)

64,840,000
(1.34%)

4,837,300,000
(100%)

学生人数
(2006年)

2,298,808
(75.74%)

636,124
(20.96%)

100,142
(3.30%)

3,035,074
(100%)

第10大马计划
(2011-2015年)

拨款(RM)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学生人数
(2011年)

2,150,139
(75.41%)

598,488
(20.99%)

102,642
(3.60%)

2,851,269
(100%)

第11大马计划
(2016-2020年)

拨款(RM)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学生人数
(2016年)

2,039,229
(76.52%)

542,406
(20.35%)

83,343
(3.13%)

2,664,978
(100%)

资料来源:据国会问答、教育部统计报告、各大马计划书及新闻剪报整理。
注:

  1. 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2010年10月10日召开的马华第57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透露,华小在第9大马计划的发展拨款为3亿2500万令吉。
  2. 政府通过第一和第二经济振兴配套及其他方式,将华小在第9大马计划的发展拨款从起初的1亿7434万令吉,增加至3亿2500万令吉。这包括:
    • 政府在2008年11月推出第一经济振兴配套,拨出2亿令吉给华小、淡小、教会学校和宗教学校,各类学校获得5000万令吉,作为维修学校用途。
    • 政府在2009年3月推出第二经济振兴配套,拨出3亿令吉给华小、淡小、教会学校和宗教学校,以改善学校设备;其中9500万令吉供增建7所华小和搬迁13所华小。

 

4. 董总提呈的备忘录

董总曾联合其他团体于2011年和2012年向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呈备忘录,提出由政府制定和落实一个增建各源流学校的制度。这两份备忘录是:

  1. 董教总于2011年11月14日向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呈《制度化公平发展各源流学校,发挥国家优势,促进国家进步》,并副本予马华公会、民政党、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伊斯兰党。
  2. 全国七大华团(董总、教总、华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校友联总、留台联总、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于2012年8月23日向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呈《全国七大华团在教育课题上的立场与要求》,并副本予时任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教育部国家教育对话委员会主席丹斯里旺莫哈末扎希、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伊斯兰党、砂拉越人联党、沙巴自由民主党、沙巴进步党。

该备忘录列出一些地区所需要增建的45所华小。

当前需要增建华小的一些地区(还未获得教育部批准)

州属

增建华小的地区

增建数量

雪兰莪州和吉隆坡
(16所)
  • 吉隆坡淡江

1

  • 双溪毛糯乐万镇

1

  • 哥打白沙罗

1

  • 白沙罗达迈

1

  • 梳邦Cahaya SPK

1

  • 实达阿南镇

1

  • 亚拉白沙罗

1

  • 武吉加里尔

1

  • 蒲种(4所),包括:
    • 金銮镇(1所)
    • 打昔柏丽玛花园(1所)
    • 蒲种其他地区(2所)

4

  • 首邦市-梳邦再也-布特拉高原

1

  • 皇冠城

1

  • 蕉赖

2

柔佛州
(8所)
新山东北区:

  • 福林园-茂奥斯汀花园
  • 御景园-艺达园-实达英达花园
  • 百万镇

3

新山西北区:

  • 武吉英达花园
  • 五福城花园附近地区
  • 大学城花园

3

古来再也区:

  • 太子城
  • 公主城花园

2

槟城州
(13所)
槟岛:

  • 阿依淡发林新镇
  • 垄尾
  • 双溪里蒙
  • 湖内
  • 新港

5

威省:

  • 双溪赖
  • 诗布郎再也
  • 才能园
  • 柏淡
  • 阿尔玛
  • 大山脚
  • 高渊
  • 打昔

8

霹雳州(1所)
  • 怡保巴占

1

沙巴州(1所)
  • 亚庇

1

砂拉越州
(6所)
  • 古晋
  • 民都鲁丹绒吉都隆
  • 民都鲁实比尤路地区
  • 美里实那汀
  • 美里东姑村花园
  • 诗巫格盟央新镇

6

合计

45

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

董总与各州属会第89次联席会议 专题报告:微型华小课题

1.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始终不曾放弃推行单元主义国家教育政策,从《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条(2)到《1996年教育法令》的第17条(1),“最终目标”始终是各源流教育发展的紧箍咒,只要稍不谨慎,“最终目标“马上就会成为”现行目标“,华小的存在也危在旦夕。

 

微型华小的问题一直是华社的一大隐忧,也是有关当局实现“最终目标“的”管道“之一——让没有生源的华小,自然走上关闭之路,同时也对面临学生爆满的华小问题视而不见。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生源问题已成为华小教育体系的其中一个“致命伤”。人口老化、新生代往城市迁移、华裔生育率大幅度降低、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个人观念与思维的转变等等,让许多坐落在郊外的华小,频频面对生源的问题,以致面临关闭的危机。

除此之外,政府没有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兴建足够的华小,同时也对增建华小的要求诸多阻难,导致微型华小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因此,为了避免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华小被关闭,同时也设法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区缺乏华小的问题,搬迁微型华小已成为华社突破政府单元化教育政策枷锁的一个途径。

无论如何,微型华小搬迁计划面对了种种的问题,包括迁校申请不容易获得批准,而且即使获得批准,往往还必须自行寻找新校地,以及自行负责建校经费等等。这对华社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负担,也彰显了政府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2.       微型学校的定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校按学生人数分为A型学校(超过500名学生)、B型学校(150名学生至500名学生)和微型学校(少过150名学生)。

凡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归纳为“Sekolah Kurang Murid(SKM)”,即“微型学校”。同时,教育部也把“微型学校”划分为“A级微型学校”(100名学生至少过150名学生)和“B级微型学校”(少过100名学生)。

此外,华社也把学生人数非常少,濒临关闭的学校称为“超微型”或“蚊型”学校。

根据教育部截至2015年3月的统计,全国共有1296所国民型华文小学(SJKC)。经董总行政部通过电话询问各州属会的资料所得(雪隆区及沙巴州除外),微型华小共有489所,占了总数的37.73%。(见表一)

州属

数量(所)

国民型华文小学(SJKC)

微型华小
(SKM)

微型华小的比率(%)

1

柔佛

215

81

37.7

2

马六甲

65

19

29.2

3

森美兰

82

43

52.4

4

雪兰莪

111

14

12.6

5

霹雳

186

71

38.2

6

槟城

90

20

22.2

7

吉打

90

41

45.6

8

玻璃市

10

3

30.0

9

彭亨

74

34

46.0

10

登嘉楼

10

4

40.0

11

吉兰丹

15

3

20.0

12

沙巴

83

25

30.1

13

砂拉越

221

129

58.4

14

吉隆坡联邦直辖区

42

2

4.8

15

纳闽直联邦辖区

2

0

0

16

布城直联邦辖区

0

0

0

总数

1,296

489

表一:马来西亚全国各州国民型华文小学(SJKC)与微型华小(SKM)统计表。(截至2016年8月)

 

3.       微型华小的概况

微型学校基本上分布于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城乡人口分布不均。因为缺乏学生来源,这些地方上的学校也就逐步萎缩而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一般的看法认为,若学生人数维持在100人以上,而且每年有稳定的新生来源,这些微型学校基本上不会面临什么问题。反之,那些只有二三十人,而且没有新生来源的微型学校,除了存在着教学上的困难,也面对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4.       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政策与措施

4.1 学校教师人员编制

    A级微型小学有1位校长、1位学生事务副校长、1位下午班副校长(若有开办上、下午班),以及由校长从教师内部“委任”的1位行政副校长和1位课外活动/运动副校长。有关的校长、学生事务副校长、下午班副校长(若有),是教育部正式委任的固定职位,不纳入教师人数的计算方程式内。由校长“委任”的1位行政副校长和1位课外活动/运动副校长,不是教育部正式委任的固定职位,而是来自教导小学课程的教师,纳入教师人数的计算方程式内。

4.2     教育大蓝图措施
《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第4章“学生的学习”提到,教育部会确保包括微型学校学生在内的特殊需求群体,有机会获得跟他们需求有关的高素质的教育,使他们在国家教育体系内同样受益。

 4.2.1  微型学校状况

    1. 全国34%的小学是微型学校(少于150名学生),只占7%的小学学生总人数。
    2. 微型学校的学术表现比较弱。微型学校的综合分数是68%,比其他公立学校落后4%。73%的微型学校位于乡区和内陆区,造成学生远途上学,难以获得高表现的校长和教师到来服务。学校因规模小而受益少,例如在课外活动、良好设备和不同背景的同龄朋友交往方面。微型学校多数位于底收入地区,面对与社会经济地位底有关的问题。低收入家庭通常将面对更多挑战,以使他们的孩子持续上学,这是因为被迫承担与供应、制服和交通的费用,造成更高的逃学率。
    3. 每名微型学校学生的维持费(RM1468),比普通日常学校学生的维持费(RM195)高7倍。全国平均师生比例是1:13,微型学校师生比例是1:6,微型学校的运作费更高。尽管面对许多挑战,有些微型学校表现杰出,能培养出令当地社区感到骄傲的模范学生。

 4.2.2  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4项处理方式

    1. 学校保留在原地(维持现状且进行改善)。
    2. 学校合并:转移学生到附近一所同类的学校。
    3. 学校搬迁:微型学校迁至一个较多人口的地区,保留原校的名字和特质。
    4. 学校缩小运作至关闭:用于人口日渐减少及适龄学童很少的社区。学校将缩小运作,随着最后的学生毕业离校后,教师将被调走。教育部将帮助合格的新生,到附近学校入学。教育部没有提出制度化增建华小和淡小等的政策和措施。

4.2.3  教育部的路线图:与社区共同工作,把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
教育部承诺与家长和当地相关利益者共同工作,以决定学校的未来,确保对他们孩子的教育素质不作出妥协。教育部将:

  1. 扩大努力,提高微型学校的教育素质。
  2. 根据个案,方便学校的搬迁,并与地方社区进行讨论。
  3. 提升所有微型学校的学习成就,降低其运作费,以媲美其他公立学校的表现。

教育部将分三个阶段对微型华小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关内容,请参阅附录一。

 

5.       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迁校政策

由于迁校不是政府的政策,所以教育部并没有制订迁校指南或条规。不过根据一贯的做法,申请迁校基本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程序:

  1. 学校董家教三机构必须先开会同意迁校。
  2. 物色适当的校地,并收集各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现有学校及建议迁校地点的学生来源状况、人口分析、当地华社对华小的需求等等。
  3. 一旦确定搬迁地点后,董家教三机构必须联名呈函州教育局,要求教育局长批 准迁校,并将函件副本寄致华基政党的教育部副部长要求关注和协助。有关的申请函必须提出迁校的理由。
  4. 基本上,州教育局收到申请函后,会通知教育部策划与政策研究组,并提供申请学校的资料和学校地点、学生人数、硬体设备、现有校地面积以及新校地的资料等等。一旦批准,教育部策划与政策研究组会写信通知州教育局,并说明批准的条件。
  5. 物色适当的校地是迁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这原本是政府的责任,但在现实情况里,政府却没有履行对华小的责任,一般上当局都不会提供校地作为建华小的用途,迫使董家教必须自行物色校地。在这方面,董家教所采用的方式包括了自行购买校地,或要求发展商捐赠,甚至是通过各种管道,包括政治影响,来要求政府拨地。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华社,包括华基执政党必须继续争取政府拨地拨款兴建华小。
  6. 董家教提呈申请函后,也必须勤于跟进,以确保当局真正处理有关的申请,以及了解事件的进展,以作适当的回应。
  7. 为加强工作队伍,董家教三机构也可以和当地华社,包括华团政党成立迁校工委会,以结合更多的人力物力。
  8. 另外,董家教也可通过其他管道来加强当局批准迁校的机会,如:
  9. 发动当地居民展开签名运动。
  10. 要求当地的人民代议士、地方官员、党团等给予支持,如发出推荐信等等。

 

6.       董总在微型学校及与其相关课题的立场

1996年至2012年,董总通过文告、声明、建议书、备忘录形式,提出了在微型学校及与其相关课题上的立场。

董总对微型学校及与其相关课题的基本立场是:

  1. 反对合并、关闭微型华小。
  2. 搬迁的微型华小保留董事会,延续原有的校名或注册办校。教育部应协助迁校的华小。
  3. 要求制度化拨款、拨地增建华小。反对以迁校取代增建华小。
  4. 反对以宏愿学校取代增建华小。教育部当年推行宏愿学校计划时,提出把一些微型华小迁入宏愿学校。

7.       结语

当一所学校因为没有学生来源而必须关闭,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就会自然的关闭,而一旦有需求,就必须兴建学校,以提供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法则”。对马来社会来说,没有学生来源的国小被关闭或合并,基本上不会引起反弹,这是因为政府有根据巫裔人口的需求来增建国小,不会出现国小不足的问题。

但是,对华小来说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在现有的国家教育政策里,增建新的华小很难获得通过,因此,不管是关闭或是合并微型华小,都是华社非常敏感的课题。追根究底,这是因为华社要求增建华小的意愿没有获得政府的尊重,在华小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华社担心华小会因此越来越少,不利华教长远的发展。

由于增建一所新华小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华社被迫尽一切的努力守着现有的华小,甚至是即使没有学生来源,也要想方设法从其他地方引进学生,确保学校不被关闭。无论如何,一旦学校已确定没有学生就读,或不影响当地居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在政府不愿意批准增建新华小的政策下,很多时候有关学校的董家教或地方上的华社就会选择通过搬迁来延续其生命,以让更多华裔子弟有机会进入华小就读,同时也确保华小的数目不会进一步减少。

综上所述,华社之所以坚守着“华小一所也不能少”的想法,苦苦支撑着濒临关闭的微型华小,或致力于搬迁微型华小至华裔人口密集的地区,追根究底,政府的单元化教育政策,没有公平合理对待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原因。华小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政府的公平对待,以供求为原则,一视同仁地规划各源流学校的发展,设立统一的建校制度。

 

附录一:《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中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规划路线图

第一波(2013-2015):实施短期的“速、赢”之改善

  1. 预计微型学校将从一些加强项目中受惠,例如识字与算术计划(LINUS 2.0),父母与社区参与工具包,和硬体设备的改善。教育部将推出学校改善工具包(School Improvement Toolkit),以照顾微型学校的特殊挑战;此工具包将把在现实个案研究中所得出的成功的领导、行政、课程传递和父母参与模式,提供给微型学校,而校长和教师将参加教练会议及到高表现的微型学校进行考察访问。
  2. 根据微型学校情况量身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合班教学技能。
  3. 检讨现有的师生比例和ICT远程学习,以确定给予学生有机会享有完整课程的最佳办法。

第二波(2016-2020):推介结构性改变

  1. 在长期内,对于微型学校的未来,教育部将给予地方社区两个选择:搬迁或维持现状。
  2. 迁校后,学生将有机会接受经扩大规模后的学习环境,与更加多元化背景的同学进行互动,更多种类的运动和课外活动。迁校可能导致更高的交通费,学生难以适应,和失去社区特性。学校可选择保留现状(不迁校),但面对没获得只能在更大规模学校才有的益处之风险。
  3. 县教育局将与地方上的利益相关者、家长和学校领导会谈,以了解各个角度,以达到对社区最好的成果。一旦社区选择迁校,县教育局将与他们一起确定最适合他们情况的时间进度和迁校方法。教育部将根据情况,采用一个综合性措施,如津贴交通费,为新迁校的学生提供辅导员。
  4. 对于选择维持学校现况的社区,教育部承诺持续改善学校。在持续第一波的学校改善外,教育部将推介特别设计的教育软件、教学工具、虚拟学习环境,以提高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成果。
  5. 投资于ICT,并运用它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例如乡区学校、微型学校和聪明学生,推行试验性计划,研究最佳的实践做法,以提高教育的传递效率;运用ICT的创新,推介虚拟、在线、远程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加教学活动。运用ICT以增加家长和社区参与教育的程度。
  6. 探讨扩大信托学校涵盖范围的可能性,包括把一些微型学校纳为信托学校。

第三波(2021-2025):完成结构性改变

  1. 教育部将持续与微型学校社区的定期对话;持续评估在第二波期间搬迁的学校及其学生的教育成果,采取适合情况的方式,以确保迅速解决所引发的任何课题。
  2. 对于保留的微型学校,教育部将评估在第一波和第二波各项改善措施的冲击,确定改善之处,复制成功的实践做法。
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

2016年董总会员代表大会专题报告:反对在华小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

近期教育部所推行的双语言课程计划(DLP)已经引起各界人事的关注。作为捍卫华教一分子的董总也不例外,对于教育部推行此项计划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并于2015年10月13日向外界表达董总坚拒在华小实行此项计划的立场。不料教育部坚持要在2017年继续推行此项计划,更表示要扩大至各源流小学。一旦在华小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DLP),华小以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就会消失,华小变质的缺口也自然打开。有鉴于此,董总于2016年6月12日召开华团联席会议,召集马来西亚各大华团进行交流,集思广益,共商对策。

 

当天参与联席会议的华团包括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马来西亚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校友联总)、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留台联总)以及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留华)。经各华团商议之后,会议一致通过与接纳发表联合声明。华团联合声明内容如下:

 

(1)小学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以学生最熟悉的语文,也就是母语来进行教学,以确保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效,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和肯定的。有鉴于此,我们强烈反对教育部在华小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因为这不但违反了母语教学的原理,更是破坏了华小以华语作为各个科目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

 

(2)华小一旦参加“双语言课程计划”,无论是第一阶段(一二三年级)或第二阶段(四五六年级),华小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将大幅度减少,甚至比用非华语来教学的上课时间还要少,严重破坏华小的特质。因此,我们吁请华小董事部和家教协会必须站稳立场,坚决拒绝接受参与教育部“双语言课程计划”的献议,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并打开华小变质的缺口。

 

(3)政府在2003年强硬推行“英文教数理”政策来提升学生英文程度的做法,已经是以失败告终,并因而牺牲了许多学生,因此政府必须吸取有关教训,马上停止在小学阶段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以免重蹈覆辙,让更多学生受害。我们吁请政府依据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英文科的教学,包括课程纲要、教材、师资和教学法等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对症下药,以正确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

 

(4)为了捍卫华小的特征,我们将展开全国华小签名运动,坚决反对在华小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我们吁请全国华小盖章支持,踊跃参与签名运动,以结合大家的力量,坚决捍卫华文小学的特征,全力维护母语教育的发展,并致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双语言课程计划(DLP)对华小的影响

 

董总呼吁全国华小董事会与家教协会必须站稳立场,坚拒在学校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DLP)。因为一旦华小参加双语言课程(DLP),华小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将大幅度减少,严重破坏华小特质。

 

根据教总针对双语言计划(DLP)的研究结果表示,华小第一阶段目前每周总上课时间是1380分钟,其中以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占了900分钟(65.22%),而以非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即马来文和英文的上课时间则占了450分钟(32.61%)。不过,在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后,数学和科学将使用英文教学,这使到以非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增加到690分钟(50%),占了华小每周上课时间的一半,而以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则减少到660分钟(47.83%)。

目前的情况

接受双语教学计划

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以非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以非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华语

马来文

华语

马来文

数学

英文

道德教育

英文

科学

美术

数学

道德教育

音乐

科学

美术

体育

音乐

健康教育

体育

健康教育

每周

上课时数

900分钟

(65.22%)

450分钟

(32.61%)

660分钟

(47.83%)

690分钟

(50.00%)

 

至于华小第二阶段每周总上课时间是1500分钟,其中以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占了1050分钟(70.00%),而以非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即马来文和英文的上课时间则占了420分钟(28.00%);然而,在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后,华小第二阶段的数学、科学、设计与工艺,以及信息及通讯工艺共四个科目都将改为英文教学,这使到华小第二阶段以非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增加到780分钟(52.00%),而以华语为媒介语的上课时间则减少到只有690分钟(46.00%)。

目前的情况

接受双语教学计划

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以非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以非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科目

华语

马来文

华语

马来文

数学

英文

道德教育

英文

科学

美术

数学

道德教育

音乐

科学

美术

体育

信息与通讯工艺、 设计与工艺

音乐

健康教育

体育

历史

健康教育

历史

信息与通讯工艺 、设计与工艺

每周

上课时数

1050分钟

(70%)

420分钟

(28%)

690分钟

(46%)

780分钟

(52%)

 

小学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以学生最熟悉的语文,也就是母语来进行教学,以确保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效,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和肯定的。政府在2003年强硬推行英文教数理(PPSMI)政策来提升学生英文程度的做法,已经是以失败告终,牺牲了许多学生。因此政府必须吸取有关教训,马上停止在小学阶段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以免重蹈覆辙,让更多学生受害。

 

 

华团联席会议

2016年6月12日

 

 各大华团一致通过与接纳“华团联合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