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源流学校所得不明 要求透明化处理财案

各源流学校所得不明 要求透明化处理财案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2022年10月8日

各源流学校所得不明

要求透明化处理财案

 

尽管教育部在2023年财政预算案中成为第二高拨款的部门,但董教总十分失望和遗憾财政部部长东姑扎夫鲁没有详细列明各源流学校所得的拨款。教育部在明年度的预算中一共获得556亿令吉拨款,比2022年的526亿增加了5.59%或30亿令吉,然而财长只明确提及政府明年拨出11亿令吉,以维修各源流学校,包括国民学校、华小、淡小与宗教学校。政府也另外拨出12亿令吉来提升旧学校的建筑物,以确保特别是在沙巴和砂拉越学生的安全。

 

财长非但没有提及各源流学校所得拨款,也没有提到独中和三所民办非营利大学学院,即新纪元大学学院、南方大学学院和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以及拉曼理工大学的拨款。此外,政府也没有公布国民型中学和教会学校是否获得拨款,以及各源流学校是否一视同仁地享有水电费和排污费等行政开销的拨款。

 

2019年及2020年的预算案中,政府详细列明国民小学、华小、国民型中学、教会学校、全寄宿学校、玛拉初级理科学院、和民办宗教学校的维修拨款,让所有人民一目了然。惟,2021年之后的预算案,政府再也没有详细公布以上各类学校的提升和维修拨款。尽管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较后向媒体表示华小维修拨款约9436万令吉,惟我们认为政府没有公布各类学校的拨款明细,以致人民无法检视政府是否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

 

政府将会在2023年兴建5所新的学校,分别是3所国中和2所国小坐落于砂、沙、登州、雪州及赛城,却没有华淡小,对此我们感到相当失望。教育乃国家兴邦富强之本,国小、华小和淡小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董教总认为,政府有责任依据人口密集的社区和需求制度化增建华淡小。目前有多所新华小和获准搬迁的华小正在兴建或筹划兴建中,董教总也呼吁政府给予拨款,确保这些华小的兴建和搬迁顺利展开,以利国家教育的发展。

 

此外,对于政府提高学生食物辅助计划的补贴,让低收入家庭学生享有更为优质的食物,董教总表示欢迎和欣慰。事实上,这也是董教总早前向政府提出的建议之一。

 

当人民的资讯取得不足的时候,容易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以及质疑政府的黑箱作业。因此,我们要求政府除了制度化增建学校和拨款外,也应该公开和透明化各类学校的拨款明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以增进人民对公共事务的了解和监督,同时也促进民主参与。

 

下星期二起,财政预算案将会进入辩论阶段,因此,董教总促请财长在此阶段解答我们的疑问,详细列出各类学校的维修拨款,同时也需承诺拨款予国民型中学、教会学校、独中、三所民办大学学院和拉曼理工大学,以及让各源流学校享有同等的水电费和排污费等行政开销。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2022年9月23日

1. 董总和教总日前召开联席会议专题讨论微型华小课题,来自全国各州的代表踊跃出席。与会者除了针对教育部早前合并微型华小的建议提出看法,也对微型华小当前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和问题,包括建校和迁校等事宜进行讨论。此外,一些州属的代表,也分享了州内微型华小的发展概况。

 

2. 虽然董教总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微型华小课题,并进行了许多工作,但为了整合现有的资源,并结合各个州属董联会和教师会的力量,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开展微型华小相关方面的工作,联席会议通过成立“董教总微型华小专案小组”,由董总和教总各派5人组成。专案小组涵盖了不同州属的代表,以便能够进一步了解各地不同的情况,并掌握全面的资讯,为微型华小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拟定方案,寻求出路,并向教育部提出建言,一劳永逸解决微型华小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此外,有鉴于华社对这个课题的高度关注,因此董教总也将一如既往,在适当时刻召开华团会议汇报最新的概况,集思广益,并期待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微型华小的课题可以妥善获得解决。

 

3. 与此同时,董总和教总联席会议也重申董教总对于微型华小的立场:

(1)坚持华小一所都不能少的大原则。

(2)促请政府制度化增建华小,在有需要的地区拨地拨款兴建华小。

(3)合并微型华小的建议不适宜在全国统一进行,必须依据个案和实际情况的需求来处理,并符合以下条件:

a) 必须获得董事部和学生家长的同意。

b) 不能剥夺孩子接受母语教育的权益。

c) 不能加重父母接送孩子的负担。

d) 微型华小合并后,相关微小的执照必须白纸黑字获得保留,以作为日后迁校用途。

(4)若微型华小申请搬迁,政府必须拨地拨款,确保迁校顺利进行。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2022年8月22日

 

1. 教育部合并微型华小的计划经媒体报导后,引起华社热议,并纷纷加以反对,相关微型华小的董家教也明确表态拒绝当局合并的建议。作为政府成员党的马华公会总会长兼交通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也在内阁表态反对合并微型华小,与此同时,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亦宣布暂时搁置合并微型学校的计划。这与董教总,乃至广大华社一直以来坚持华小一间都不能少的立场是一致的。

 

董教总表示,基于华小的特殊情况,教育部在处理微型华小的课题上必须正视华社的看法,特别是必须尊重董事会对管理学校的主权,绝对不能够把董事会排除在外。董教总希望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微型华小的课题可以获得妥善解决。

 

2. 董教总表示,各源流小学都有微型学校,随着人口迁移、社区经济结构变迁等种种因素,微型学校的数目日益增加。表(一)显示过去20年来(2002-2022年)各源流微型学校数目的演变。事实上,微型学校的问题存在已久,数十年来,政府也针对微型学校的存留和发展作出种种建议,例如《1979年内阁教育报告书》、历年来的大马五年计划书,以及《2001-2010年教育发展蓝图》都曾提出合并微型学校、设立“中心学校计划”或日间寄宿学校来解决微型学校的问题。

 

教育部在《2013-2025年教育蓝图》中,也提及了微型学校的课题,并提出了搬迁、合并或让学校继续运作直到没有生源的三个建议。董教总认为,在政府没有落实制度化兴建华小前,迁校是解决微型华小没有生源问题较为可行的方案,因此董教总促请教育部公布有关迁校方案的具体情况,但当局一直都没有给予进一步的说明。不过,自《2013-2025年教育蓝图》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微型华小陆续接获教育部合并学校的献议。无论如何,有关微型华小的董事会都拒绝合并,再加上董教总的坚决守护和捍卫下,至今这些微型华小都继续运作,没有被合并。

 

基于华小的发展依然受到单元化教育政策的牵制,而且教育部一直都没有公布合并微型学校的具体详情,因此董教总多年来都反对微型学校合并计划,并坚持华小一间都不能少的大原则,同时也促请教育部制定和公布一个完善和透明的迁校机制,包括拨款拨地让有意搬迁的各源流微型学校作出申请,以解决微型学校没有学生来源的问题。

 

3. 董教总表示,虽然华小、国小和淡小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各源流学校的地位也明确列入我国各个教育法令,并获得联邦宪法的保障,但在单元化的教育政策下,华小的发展处处受到限制。例如在七、八十年代,一些华小因没有生源而被关闭,但教育部却没有根据华社的需求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增建华小,以致华小只有减少而没有增加。无可奈何下,华社唯有设法保住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华小,积极展开救校运动,自力更生,出钱出力,把微型华小搬迁到华裔人口密集区,以免华小继续减少,同时也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的问题。在华社的努力下,自80年代至今,约有60所微型华小进行迁校,以在新的地区重新启用,让更多华裔子弟受惠。

 

4. 董教总认为,当一所学校因没有生源而必须关闭,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就会自然关闭;而一旦有需求,就必须兴建学校,以提供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事实上,就马来社会而言,合并或关闭微型国小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因为教育部会根据巫裔人口的需求来规划和增建国小。但对华小来说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合并微型华小的课题之所以引起华社的议论纷纷和不满,这恰恰反映了政府没有制度化增建新华小,即使是华社退而求其次争取搬迁微型华小也面对重重难关。董教总强调,教育部不能以合并微型国小的思维来看待和处理微型华小的问题,因为在现有单元化教育政策的主导下,华文小学没有获得和国小一样的平等待遇,再加上长期遭受当局许多施政的冲击,以致华社对于教育部的措施都会提高警惕,步步为营,致力于守护华小的健全发展。

 

5. 董教总长期关注微型华小的发展,并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来掌握微型华小的情况,并向当局提出建议,以解决微型华小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当中所整理和出版的资料就包括了《小型华小问题》、《微型学校问题种种调查报告》、《微型华小复级班调查报告》、《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和《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增建与迁校资料汇编》等等。这些资讯除了在解决微型华小的问题上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要唤起广大华社关注和了解微型华小的发展概况。

 

6. 董教总表示,随着华裔生育率降低,华小华裔新生逐年减少已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再加上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华小在争取生源方面可说是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事实上,面对生源减少不仅仅是微型华小的问题,一些位于城市的华小也因为社区人口老化、年轻华裔家庭往其他新兴发展区迁移,以及商业发展等因素而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的困境。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新住宅区或华裔人口密集区面对华小不足的问题。

 

有鉴于此,除了继续关注微型华小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包括确保学校具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足够的师资、致力于提升教学素质,以及加强学生学习成效等等,董教总也将与各州董联会、华校教师公会和发展华小工委会等文教团体共同探讨各个地区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分布的发展趋势,以根据社区的需求来重新规划华小的发展,确保华小在各方面的发展与时俱进,更具有竞争力,继续成为华社的首选学校。

 

表(一)20022022年各源流小学和微型学校的数目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2022年8月7日

 

针对教育部最近再次提出合并微型学校的建议,并向列入合并名单的各源流微型小学的学生家长发出“合并学校”的意愿调查,董总与教总(董教总)对此深表关注,并发表文告如下:

 

(1)董教总表示,据了解,教育部采取三项方案来推行合并微型学校的措施:一、对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进行实体合并;二、对学生人数少于10人的微型学校进行“非实体合并”;三、逐步停止微型学校的运作,即从一年级开始不录取新生报读。事实上,过去多年来,国内一些微型华小都有陆续接获教育部合并学校的献议,不过,有关微型华小董事部已在第一时间拒绝了合并的建议,因此,目前国内没有微型华小参与合并计划。

 

(2)董教总表示,合并微型华小的措施对华小影响深远,特别是参与合并的相关微型华小的执照是否会获得保留或被取消,这都是大家必须注意的,尤其是在单元化教育制度的主导下,华小长期面对许多冲击,包括制度化增建华小迟迟没有落实,合并微型华小意味着华小的数目只有减少,却很难增加新华小。有鉴于此,董教总促请接获当局合并学校献议的微型华小董事部拒绝合并微型学校的建议。与此同时,对于教育部没有与相关微型华小董事部商讨,而是直接向学生家长发出“合并学校”的意愿调查,这显然是不尊重和边缘化华小董事部的主权,董教总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3)董教总表示,虽然教育部在《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蓝图》中,把搬迁微型学校列为其中一项解决微型学校问题的建议,不过,教育部至今都没有制定搬迁微型学校的机制,包括拨款拨地让有意搬迁的微型学校作出申请,以致一些没有学生来源而要搬迁的微型华小必须自行解决校地和建校经费的问题,无法顺利搬迁。为彰显教育部要解决微型学校问题的决心,董教总吁请教育部公布和制定一个完善和透明的迁校机制,以确保各源流微型学校的搬迁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4)董教总坚持一所华小都不能少的立场,并促请教育部必须马上停止向微型华小的学生家长发出“合并学校”的意愿调查。与此同时,董教总密切关注微型华小合并的措施,并会近日召开会议讨论,包括拟定微型华小的发展方针,以确保华教的永续发展。

教长老调有悖教育专业 承认统考不应再政治化

教长老调有悖教育专业 承认统考不应再政治化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2022年7月28日

教长老调有悖教育专业

承认统考不应再政治化

 

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日前在国会书面答询时,指统考不符合国家教育政策,除非独中使用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实施国家课程,为学生准备相同考试,政府才会承认统考。针对教长重复历届政府和政治人物昧于教育专业的老调,未能公允评论统考价值,董教总绝不苟同。

 

首先,我们提醒各界勿忘承认统考乃2018年全国大选时的朝野共识,当时国阵和在野的希盟无不列为竞选承诺,包括莫哈末拉兹所属的土团党在内。如今教长在国会下议院的言论,是否代表当今政府在第十五届大选前公开表态?朝野政党联盟也有必要讲清楚、说明白。

 

事实上,独中统一课程向来实事求是地遵循课程发展理论与实务,参考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内容上充分体现本土与多元化,兼顾国内外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强调德智体群美的教育,符合我国多元社会国情。所以,教育部长应以更宏阔的视野,从学生利益、培养国家人才和教育专业,公平且务实地审视承认统考课题。

 

独中长期为国作育英才无数,独中毕业生及统考文凭持有者对我国的贡献亦有目共睹。政府拒绝承认统考文凭,为申请国立大学学术资格之一,实与统考课程不符国家教育原则无关,而是从来都囿于狭窄思维、泛政治化的视角。统考文凭不仅受国外大学广泛承认,亦为具官方背景的马来西亚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承认为本国私立大学入学资格之一,而且教育部管辖的师范学院,也接受持统考文凭的学生报读。

 

为此,我们呼吁各界从教育专业及学术的角度讨论,莫再政治化统考承认课题。与此同时也促请教育部尽速接收以邱武英为首的统考特委会呈交报告,对外公布报告内容,向社会大众交代。

2022年度董总会员代表大会 大会提案

2022年度董总会员代表大会 大会提案

2022年度董总会员代表大会

大会提案

2022年6月25日

一、基于我国宪法及法令已确立各源流教育体系的法定地位,要求政府尽快拟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确保教育平等与母语教育权利。

案由:政府应纠正教育政策偏差,拟定政策时贯彻多元开放理念,务求促进族群融合,以推动国民团结为终极目标。多元文化教育政策需秉持尊重多元、包容差异,致力于平等之原则,戮力发展多源流教育体系,提升族群关系,加强社会凝聚力。

 

二、基于宪法和法令已保障母语教育权利及多源流教育体系,要求政府制度化公平分配资源与拨款各源流教育,依社区需求增建各源流学校。

案由:华淡小自我国独立前已存在,与各源流学校一样长期为国栽培人才。吉隆坡和哥打峇鲁高等法院日前已先后宣判华淡小并未违宪,因此任何对华淡小合法性之质疑,既漠视多元社会现实,亦罔顾多源流教育历来的贡献。政府应当秉持平等原则,合理分配资源,制度化增建各源流学校、公平分配教育拨款、足够的合格师资。

 

 三、促请政府成立独立的教育监察委员会,以监督教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运作,强化施政效率,防止滥权弊端。

案由我们要求成立独立的教育监察委员会。委员会须具有法定地位,并向国会负责与提呈年度报告,以确保其独立性。民众可就管理不善、违法行政、不公平、歧视、滥权、不回覆、拒绝提供资讯、不合理的延迟等理由向委员会申诉。

 

 四、要求政府确保各级学校的预算经费、专业师资、网络设备等设施均衡分配,以改善城乡教育差距,维护完善安全的教育环境。

案由: 我国网上教学资源不足,基层学生难以跨越数码鸿沟,偏乡学校的校舍设备,经常因老旧年久失修,影响师生日常使用便利。不少学校建筑出现危楼,多年前吉华K校老师坠楼并非个案,北大住宿生日前意外毙命,国立大学设施安全问题再成外界关注焦点。教育部必须加强管理维护,定期安检维修,改善校舍设备,除了保障校园安全,也有助于稳定偏乡师资,维护教学环境品质。

 

 五、促请政府尽速全面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作为进入国立大学及公共服务机构的录取资格。

案由:华文独中多年来为我国各领域培育人才,贡献良多。华文独中统一课程,包括历史科在内,亦遵循国家教育课程标准的方针,拟订课程标准过程中,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考蓝本,并规定国语为必修科目之一,符合国家宪法与国家多元教育原则。

 

六、要求教育部按照我国多元国情,以多元文化方式介绍各族书法艺术,搁置华淡小马来文科的爪夷字教学单元。

案由:教育部无视华印社会的疑虑与不满,今年继续在华淡小四、五、六年级马来文科介绍爪夷字。我们要求搁置华淡小马来文科的爪夷字教学,停止发放问卷调查。当局应沿用或参照2015年至2020年的华淡小五年级马来文课本的呈现方式,以不纳入课程与评估标准(DSKP)的形式介绍各族群书法艺术,包括爪夷字、中文和淡米尔文书法等内容,才符合我国多元社会现实。

 

七、要求政府纠正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史实错误,肯定各族群对马来西亚开邦立国的贡献事迹。

案由:作为学校教材,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应当实事求是,各族对这片土地的贡献,理应不分族裔给予平等对待,同时必须中肯反映历史原貌,还原历史人物应有的地位。历史教育若过于强调特定族群、文化和宗教,有悖我国多元族群文化的国情,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能力,无法团结各族学生,亦将使到新生代误解历史,不利于国民团结。

 

八、要求政府制定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一劳永逸解决国民型中学华裔教师、国中华文班与华小师资不足问题。

案由:教育部除了推出单次招聘计划外(2021年7月),应掌握国民型中学、国中华文班与华小的师资需求,制定有效调派机制,加强培训规划,确保结业者的专业素质,同时,检讨师范学院招聘制度,解决部分科目申请人数过低问题。

 

九、促请政府恢复“国民型中学”的法定地位,履行当年的承诺,改善国民型中学的发展困境。

案由:政府必须兑现当年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前的承诺。《1996年教育法令》已废除 “国民型中学”的法定地位,将其归为“国民中学”,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明显违背当年承诺。政府必须修法,恢复国民型中学使用“SMJK”(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的名称。此外,国民型中学是依据教育法令改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的全津贴中学,因此政府有责任解决其经费、校舍不足及华裔师资偏低问题,避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权益。

 

十、促请政府鼓励民间团体贡献教育事业,其所得盈余,不论捐款人或受益单位,应一律豁免缴税。非营利组织和民办教育机构也应免于缴付人力资源发展基金(HRDF)。

案由:民间的非营利教育机构或社团,长期以来自愿自发弥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不足,协助栽培大量人才,同时分担国家财政压力。政府理应肯定民间的无私参与,给予免税以示鼓励,鼓励它们继续为国贡献。与此同时,疫情下民办教育机构亦面对巨大经济压力,政府理应豁免征收人力资源发展基金,以减轻其财务负担。